独一而不附属的生命

转自:沈阳晚报

  这天,曾任民国外交总长的叶恭绰及其他友人来拜访吕碧城。

  老友相聚,煮一壶热茶,话匣子就打开了。

  吕碧城容貌秀丽、谈吐不凡,在场的所有人都不自觉地被她吸引,而这样一位优秀明媚的女性却一直独居。席上有人忍不住问她为何不成家,吕碧城便带着半分玩笑地给出了上面的答案。

  的确,吕碧城才貌双全、胆识过人,无论是在学界、政界,还是商界,都混得风生水起。在那个清一色穿旗袍的年代,她却敢穿露背装,甚至曾以一袭孔雀纱裙和羽毛头饰成为舞会的焦点。这般光彩夺目的女子,从来不会缺少追求者。

  《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心生爱慕,对她“怨艾颠倒,心猿意马”,却无奈自己早有家室,而吕碧城在发现英敛之的心思后也与其保持距离,让这段感情止乎于礼。

  此外,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也曾对吕碧城穷追不舍,二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当时,有人见二人志趣相投,便有心撮合,但吕碧城却说自己与袁克文只是知己,不能成为伴侣。无论是否曾有心动,绯闻众多的袁克文都绝不可能做到吕碧城对于伴侣所要求的忠诚。因此,二人的结局也只能归于“错过”二字。

  只能说,吕碧城活得太通透了。她看透了十里洋场的逢场作戏,只想寻觅一位灵魂伴侣。物质上,她财富充裕,精神上,她高度独立。尽管她对婚姻是渴望的,但她决计不肯降低自己的要求,宁愿将独身进行到底。

  后来,吕碧城远渡重洋,去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四年后回到国内,短暂休整了一段时间后,再度远赴欧洲。

  直到抗战爆发,她才回到香港,多次捐款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四十七岁那年,她皈依佛门,以法名“曼智”修行,在全世界巡回演讲,传达慈悲理念。直到1943年,六十岁的吕碧城在诵经声中含笑往生。

  直到今日,吕碧城在婚姻上的遗憾仍是很多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吕碧城切身体会过旧时代对女性的压迫,于是以笔为矛,向大众宣传女性的解放。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独立,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这样志存高远、有才有貌的女子,若一生困顿于家庭琐事中,才真是大材小用。

  她临终前立下遗嘱,把全部财产捐赠给国家和社会,并作绝笔诗一首: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不乱于心,不愧于情,一如既往地保持独立与清醒。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亦是对这位女权先锋最完美的诠释。

  赵健/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出品

  明日看点:潇洒豪爽的名门小姐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