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悲催的根源:在家里把自己活反了

作者:枫子

抓大放小。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是不是我死了,你才开心?”

这是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里,一个女儿在愤怒之下,冲妈妈喊出的话。

这位妈妈,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物质生活,在女儿一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

女儿9岁时,她把女儿接到了城里,送女儿去最好的学校读书,为女儿的未来费尽心思做打算。

女儿初中寄宿后,她还花钱买房车,就为了在学校门口给女儿做一顿饭。

她处处为了女儿好,女儿却叛逆难管,只觉得她烦人,经常和她吵架顶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尹建莉老师说:

“母爱的第一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活中,多少妈妈,付出全部心力和精力,却始终教育不好孩子,甚至越使劲,亲子冲突越多,就是搞错了顺序,过反了日子。

因为,无论孩子的教育还是成长,都是讲究序位的。

尤其是下面这4种养育顺序,过程错了,结果一定出错。

01

  • 错序:亲子关系第一,夫妻关系第二。

瑞士诗人迈耶写过一首诗《罗马喷泉》:

喷泉池里,水流涌出,注入最上面一层大理石碗,水满溢出,则流入下一层大理石碗里。

最后底层的水重新升涌上来,循环往复,生机勃勃。

水的流动,就像家庭中爱的平衡流动。

夫妻代表最上面的那只石碗,下面是孩子。

只有夫妻关系和睦了,爱才会向下流动,让孩子被幸福所笼罩。

反观现实生活,很多妈妈却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就像《虎妈猫爸》里的虎妈,自从生了女儿茜茜后,就一门心思全扑在茜茜身上。

跟丈夫聊天,永远三句话不离茜茜,完全没有夫妻间的交心。

有一次,她专门为茜茜购买了奢侈的有机蔬菜,甚至不准丈夫碰一筷子。

随着对丈夫的忽视越来越多,夫妻俩摩擦不断,关系紧张,一度闹到要离婚。好几次,还被茜茜撞见他们大动肝火。

在这种紧绷的家庭氛围下,茜茜虽然享有很多来自父母的爱,却每天都活在担惊受怕中,害怕父母吵架离婚。

最终,因为长期的过度忧虑和压抑,茜茜患上了抑郁症。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过: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是悲剧。

没有好的夫妻关系作为基础,谈孩子的教育,就是在白费力气。

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内心也会缺乏安全感,变得敏感、焦虑,感知不到任何幸福。

夫妻相爱,关系和谐,才能把爱双向传递给孩子,才能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曾表明,那些夫妻关系和睦,家庭成员相亲相爱的家庭,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

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更少。

所以说,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孩子放在首位,而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相爱,如何携手面对风雨,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02

  • 错序:只追求孩子成绩好,忽视自己的“事业”。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哈尔滨一男孩,在两次考研失败后持刀自残。

妈妈发现后夺刀相救,结果反被误刺,险些要了她的性命。

据报道,男孩妈妈曾是一个做事干练,能力出色的基层干部,但为了更好地督促他学习,便辞掉了工作,专职陪读。

从六年级一直到高考,整整7年,妈妈对他要求很严,期待也很高。

一旦他考砸了,妈妈就会不断的抱怨:

“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考这点成绩,对得起我的牺牲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没有一个孩子能承受住父母放弃自我的压力,最终这份窒息的母爱,导致他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经常自残。

《母亲进化论》一书说: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母亲,就像一辆油箱已经空了的车子,无论你如何使劲踩油门,都不过是在空转。

一个只追求孩子成绩,没有自我价值感的妈妈,是经营不好家庭的。

因为一直牺牲自我的妈妈,很容易感到焦虑、委屈,疲惫,内心盛满了负能量。

而这种贫瘠的气场不仅难以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更会渲染出一种逼仄的家庭氛围。

反观51岁读博的三孩妈妈张枚,却很明确一个原则:做母亲,需要付出,但不能牺牲。

所以她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一直在投资自己:

一有时间,她就会到全国各地旅行,丰富自己的见识;

事业开展的风生水起,经常受邀开展讲座;

如今年过半百,又重返校园提升自我。

而她的三个孩子受她影响,从小就自觉自律,学习特别好。

正如作家黄淑文所说:

“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妈妈的活法,就是孩子人生的教科书。

妈妈与其牺牲自我,把期望压在孩子身上,不如先奋斗出充沛壮阔的人生。

孩子自会寻着妈妈的足迹,走向明朗的未来。

03

  • 错序:琐事上斤斤计较,大事上稀里糊涂。

把两个儿子送进剑桥大学的赵晓红,曾在演讲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

作为一名律师,她平时工作很忙,不仅经常加班,还三天两头出差,可以说,她教育孩子的时间并不多。

但她还是把两个原本并不太爱学习的儿子,培养成了自律的学霸。

而秘诀就一个:抓大放小

抓大,是抓孩子独立的能力,自律的习惯,目标的管理;

放小,是大方向下,允许孩子出现一些成绩的波动,偶尔的犯懒,出错。

得益于这种有规则,又有自由的成长环境,她两个儿子不内耗,不焦虑,心理能量都投入到了学习中。

而很多不幸的妈妈,则刚好把注意力搞反了,大事拎不清,小事算太精。

孩子考了98分,不表扬,还怒骂孩子那2分丢哪了?

孩子不小心摔碎东西,默写错一个字,多玩了一下,就会被大声责骂。

一天天,只揪着孩子的小错不放,却不想着帮孩子做长远的规划。

结果,不仅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反而削弱了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深陷无助、羞耻和痛苦的内耗中,变得敏感、自卑、焦虑不已。

就像那个啃老十几年的女大学生范成金,做什么都会被妈妈喋喋不休地数落,哪怕她已经很努力地在经营自己的人生,妈妈一样对她动辄嘲讽挖苦。

这导致范成金自卑到患上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根本无法外出工作。

妈妈就是孩子的命运,妈妈的格局决定着孩子的结局。

一个家庭,如果妈妈只看得到鸡毛蒜皮的琐事,孩子就只能困于三寸之地。

妈妈懂得立足孩子自身、着眼长远未来,才能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04

  • 错序:苛求孩子无脾气,自身怒火却放任。

孩子发脾气时,你会怎么做?

江苏盐城,有个男孩因为调皮弄坏了饭店里的东西,妈妈赔偿之后,便训斥了男孩几句。

结果,男孩不但不认错,反而开始发脾气,还打了妈妈几下。

妈妈一下就怒了,反手就开始打男孩。

直到被同桌的人拉开后,妈妈仍怒气未消,仍不停地数落男孩。

最后,被激怒的孩子,直接和妈妈扭打成了一团。

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和这妈妈一样:

孩子一怒,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甚至,自己的脾气还更大,常常用威胁、谩骂、殴打等暴力方式回应孩子的愤怒。

就像评论区网友说的:如此暴躁的教育方式,怎么可能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是啊,妈妈永远给不了孩子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要想孩子有个好性格,妈妈自己要先修炼好脾气。

就像杨绛的母亲唐须嫈,她性格柔和,从不疾言厉色。

家里人口多,她每天忙忙碌碌,没有闲暇,却从不烦躁抱怨,不疾不徐,一个人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即便有人当面损她,她也不会计较太多,事过之后更不会放在心里。

这一切被杨绛看在眼里,记在心底,融进她的品性中,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杨绛都平和以对,不焦躁、不抱怨,豁达释然。

教育家陈默老师曾说:

“母亲和孩子,即使脐带剪断了,潜意识仍是连在一起的,母亲的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

比起说教,发脾气,妈妈的好脾气,才是塑造孩子好性格的“关键”。

所以,想让孩子越来越优秀,不如从做一个情绪稳定、正能量的妈妈开始。

05

樊登老师说过一句话: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如果你觉得很痛苦,那你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确实,就教育而言,用力没有用到点上,就是反作用力;做事做不到关键处,就是做无用功。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难管教,家庭难和谐,自己难舒心,不妨先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

当你找到了生活的重心,理清了教育的顺序,就能带动孩子一起开启正向的良性循环。

与父母们共勉。

为什么生儿子的妈妈老得快?

科学证实:男孩就是难养!

他们调皮捣蛋、坐不住

马虎粗心不爱学习

听不进大人的话,甚至还爱打架

……

如果你家也有顽皮男孩,洞见君向您诚意推荐

《内核稳定的妈妈,自觉自律的男孩》

它是最懂中国男孩妈妈的一本书

由洞见旗下男孩派创始人虎妈所著

结合男孩的普遍心理规律和成长规律

带你解读男孩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手把手教你成为内核稳定的妈妈

养育自觉自律的男孩

发布于:安徽

上一篇:多地已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一些地方出生人口出现“反弹”
下一篇:孩子经常玩网游、刷短视频就是网络成瘾吗?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