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力选项:如何免得百拳来!

(转自:华山穹剑)

这几年,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急剧增长,民间有一个呼声越来越高,这个呼声就是动用武力解决国际事务:

比如,持剑经商,谁不自由贸易就打得他自由贸易!

比如,直接不跟那些挑衅的小国废话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说实话,以中国当前的军事实力,相信只要中国在任何地方打一拳出去,是能取得辉煌的战果的。

但是,有一个简单的真理要记住——

开启战争很容易,结束战争却很难,战争的后果或者成本远远超过战争本身。

今天就简单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

打谁?

“打得一拳开”的首要问题是:这一拳打向何方?

很多人第一个能想到的对象,就是菲律宾。

说实话,菲律宾军事实力不值一提。

首先是它足够弱。

菲律宾军队只有36万人,陆军装备普遍年龄在50年以上,基本没什么新装备。

空军呢?长时间全靠几架超级巨嘴鸟撑门面。

超级巨嘴鸟是啥飞机?螺旋桨飞机!

这些年虽然更新了12架韩国产的F/A-50,但这玩意其实就是个教练机的底子,空战能力非常薄弱。

至于海军,基本没有主力舰,也只有几艘韩国产的2000吨级小船撑门面,其他的都是几十年的废铜烂铁。

所以,只要中国动手,可能只需要出动南海舰队一个支队,就能让菲律宾的海空军力量全灭,甚至还能瘫痪菲律宾陆军的指挥系统。

也就是说,只需要几小时,就可以帮助菲律宾实质性地去军事化。

但问题在于,我们对菲律宾动手能立威吗?

不行。

击败一个公认的军事弱国,国际社会只会视之为“以大欺小”。

即便菲律宾挑衅在先,这种军事行动也难以被解读为中国强大的证明。

反而可能被视为中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好勇斗狠,更愿意用武力解决问题。

试问,击败一个连像样军队都没有的国家,能震慑住谁?

更关键的在于,一旦中国在南海动武,无论理由为何,都会瞬间加剧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安全焦虑”。

要知道,和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的,可不止菲律宾啊!

越南、马来西亚、印尼乃至文莱,有一个算一个,都跑不掉。

这些国家看到中国用武力解决争端,为了自保,唯一的选择就是寻求美国的安全庇护。

这样一来,正中美国下怀。

美国将不费吹灰之力,顺势强化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和同盟体系,甚至加速构建针对中国的“亚洲版北约”。

这种局面带来的负面作用,远非一个“立威”所能抵消。

更严重的是,既然安全上依赖美国了,必然导致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疏远中国。

作为可能面临中国兵锋的国家,东盟国家为了平衡风险,会刻意减少对华经济依赖,加速产业链向更“安全”的地方转移。

这样的话,美国“搂草打兔子”,轻松实现了其推动产业链外移、削弱中国经贸影响力的战略目标。

中国将付出巨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代价,换来的只是一个短暂且负面的“胜利”。

值吗?

所以,打菲律宾属于战术易胜,战略大失,得不偿失。

第二个民意呼声很高的对象就是打印度了。

从印度表现来看,也的确值得解放军打一打。

2025年5月11日,民政部公布第五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为什么这些地名之前没公布?

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大部分被印度所占据。

藏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印度占了6.8万,相当于两个台湾那么大。

而且,印度的蚕食行为一刻不停,动不动就爆发边境对峙和边境冲突,同样令人难以容忍。

所以,找个机会把印度打一通,收复故土,打击印度的蚕食野心,也是非常合理和必要。

当然,还有一个不方便公开讲的好处。

咱们都知道,最近几年,中国产业链外迁的情况比较严重。

其中外迁的目的地主要就是两个国家,一是越南,二是印度。

说起来,越南中国并不担心,因为越南没有重工业基础,发展上限很低。

可印度就不一样了,印度有成为工业国的野心,也有一定重工业基础(比如钢铁、水泥、化工等,印度是世界第二钢铁大国)。

如果不加以限制,未来对中国威胁很大。

但平时也没法阻止印度崛起,所以不如趁着战争机会,一方面借机摧毁印度的重工业基础,另一方面制造战争气氛,吓跑在印度投资的外资。

从5.7印巴空战印度军队的真实水平来看,印军对高技术装备的操作水平十分低下。

中国军队若出手,必然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当面印军,在战术层面并无太大悬念。

但是同样的问题又来了——开战之后呢?

首先就是道义失分。

尽管印方挑衅不断,但过去多限于冷兵器层面。

中国若首先使用热兵器发动攻击,即便反击有理,在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也极易被渲染为“率先开火”、“以大欺小”,在道义上先失一分。

除此之外,正因为印度军队的实际表现比较拉跨,解放军击败一个“拉胯”的对手,同样难以树立起“不可战胜”的威慑形象。

更为严重的是,印度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民族主义情绪极易被点燃的地区大国。

边境失利,必然激发其国内的强烈反弹。

在民族情绪裹挟之下,任何一个印度政客都不敢背起丢失领土的包袱,没人敢和中国谈判,只能死磕到底。

这就意味着,一场边境战争之后,中国将长期面临一个更不稳定、更富敌意且持续消耗我方资源的印度。

要知道,中国在喜马拉雅山以南作战,可是要翻过整个青藏高原的!

代价有多大,你去跑一趟318国道和扎墨公路就知道了。

这样一来,中国不仅解决不了边境问题,反而会被牵制进一场无穷无尽的战争当中,正中美国下怀。

要想彻底解决印度,我们总不能去把新德里打下来吧?

那样的话,将彻底改变战争性质,极大可能引发西方世界以“侵略”为由进行集体制裁和贸易禁运,其损失将是中国发展难以承受之重。

菲律宾与印度之外,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中东,以色列是否是一个合适的修理对象呢?

有人可能奇怪,以色列和中国又不接壤,干嘛要打以色列?

其实吧,以色列是极端反华的一个国家,只不过犹太人善于伪装, 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我们都记得,乱港风波的时候,有个激进的“勇武派”的组织。

这个组织成员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在冲突期间成为针对公共设施实施破坏、对抗执法力量的主要群体之一。

事态后期演变更为严峻,有信息显示该团体获得了包括枪支、爆炸物等装备,其活动性质趋向于寻求更具破坏性的对抗。

大家猜猜勇武派的后台是谁?

不是CIA,也不是军情五处,而是摩萨德。

根据乱港分子李宇轩交代,摩萨德特工在香港“手把手”训练指导香港示威游行中的激进派别,其中就包括“勇武派”团队。

香港国安法出台后,一些乱港分子的出逃,也都是摩萨德负责。

所以,中国狠狠教训一下以色列,合理合法。

当然,更关键的是,以色列军力强横,别看国家小,却有世界排名第七的战术空军,世界密度最大的防空系统,甚至还疑似拥有核武器!

这些实力,足够以色列在中东横着走了,也难怪能在几十年内把中东国家打了个遍,打出了心理阴影。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以色列也成了中国最好的立威对象。

别管什么F16还是F35,统统要被中国的导弹给干下来!

中国抬手就把中东第一军事强国给灭了,结果会如何?

不仅能较好起到立威作用,而且还能收获一大群小弟。

要知道,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斗了几十年都搞不定,现在如果中国把以色列打趴下,那在阿拉伯国家心中是什么形象?

那就是救世主啊!恨不得把军事基地都让出来让中国进驻呢!

所以,打击以色列既能报仇雪恨,也能占据道德高地(毕竟以色列的滥杀无辜已经引起公愤)。

而且击败一个得到美国全力支持的“中东小霸王”,威慑效果显著。

但是问题又来了,怎么打以色列?

中东地区实在是太远了,距离中国2500公里,实在是超出中国常规军力投送距离了。

如果空军远程奔袭作战,后勤保障、持续作战能力、战场控制力都面临严峻考验就不说了,关键是,伊拉克、叙利亚都未必给你开放领空啊!

那如果海军进攻呢?

倒不是不行,但别忘了,以色列的干儿子美国在中东有巨大军力部署。

中国海军尚不具备在印度洋与美国海军进行高强度直接对抗的能力。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旦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向以色列发射导弹,那么怎么逃过美国第五舰队的围剿?

所以真要打,也不是不行,但是需要中东地区的盟友配合,比如军港靠泊补给或者主权庇护。

但问题在于,放眼中东,一个有魄力的都没有。

沙特、阿联酋等与中国关系良好的国家,和美国关系也不错。

出于自身安全和与美关系考量,绝无可能公开充当直接打击以色列的“合作者”。

真正愿意与以色列开战的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组织,实力又太弱。

那伊朗呢?更别提了,属于“烂泥扶不上墙”。

看看在以伊冲突中的表现吧,高层被斩首倒也罢了,关键是斗争意志不坚决。

中国如果依赖伊朗的话,没准哪天就被伊朗给卖了。

所以,既然缺乏有效介入中东战局的战略支点和可靠力量,那打以色列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看来看去,好像就只剩一个台湾了。

但问题在于,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民族统一大业。

解决台湾问题有着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正在国家战略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这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其决策和实施必须基于最严格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社会综合考量,确保万无一失。

打台湾在军事上没问题,但绝不可为了所谓的“立威”或一时冲动而草率行动,打乱国家统一进程的整体部署。

综上分析可见,“打得一拳开”看似痛快直接,但想找个既能有效达成战略威慑(立威)、又能将战争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且不引发灾难性连锁反应的目标,实在太难了。

从这个层面看,“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战略框架下,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也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了。

怎么立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能直接动武,那怎么立威?只能眼睁睁看着跳梁小丑们蹦跶吗?

其实吧,立威不一定要直接动用武力。

现代国际社会只要实力上来了,有的是更有效、成本更低立威的方式。

在历史上,中国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博弈艺术,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了。

第一次,东海防空识别区。

防空识别区这个东西,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

通常以一国领海基线为基准,达到雷达探测的最大距离,一般要大于专属经济区范围。

很多时候,防空识别区外沿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

在有些地方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至200海里,主要是对进入一国周边可能造成威胁的飞行器进行识别查证,给应对处置提供时间。

不过呢?虽然防空识别区是单方面画的,但也不是说画就画。

比如东海的防空识别区,为什么中国建国后几十年都没有画?

日本从1972年就画了而且还在2010年向中国方向扩张过了中线?

就是因为日本空中实力强,而中国空中实力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本有重型F15J战斗机,滞空能力非常强,而中国的歼7、歼8是出了名的腿短。

这样就造成两个结果:

如果日本的飞机飞进了中国防空识别区,那么中国起飞飞机伴飞查证。

但因为中国飞机航程短,伴飞一会就要回来加油了,然后任由日本飞机在中国防空识别区内随意飞行。

那你这防空识别区设了不是跟没设一样吗?

反过来说,如果中国飞机进了日本防空识别区,日本人也可以利用航程优势,将中国飞机逼出。

最后说将中国飞机驱离,捍卫了日本防空识别区的安全。

所以,防空识别区不是说画就画,核心在于你要具备在这里的实控能力才行。

这也是中国长期没有画防控识别区的原因之一,否则画了也白画。

不过呢?

从2010年代,第二批次的苏30战斗机开始列装海军航空兵开始,中国初步具备了与日本硬碰硬的能力。

2013年11月份,中国依法划定防空识别区,中国划定的区域是依法画出来的,但是呢?

因为本身日本防空识别区越过了中线,这样一来,两国识别区就出现了重叠。

重叠的部分算谁的呢?

吵架没有意义,谁的力量强,就算谁的。

一开始,双方差不多势均力敌,苏30面对日本的F15J,往往能够缠斗一个小时以上,双方不分胜负。

但是慢慢的,日本飞机开始有点扛不住了。

人可以替换,但飞机就那么多啊!

日本这一批F15J,是美国80年代出口日本的,到了2010年代,差不多已经30年了。

机体寿命虽然未达极限(8000小时),但零部件的老化已经比较严重,可经不起这么高强度使用啊!

金属疲劳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相反,中国呢?

歼10、歼11、歼16陆续服役,这些飞机都是自产的,用起来一点也不心疼!

慢慢地,这种高紧张度的紧急起飞,开始让日本承担恶果了。

大量F15J因为机体结构老化和金属疲劳,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故。

自2013年到2016年的7年时间,掉落零件和坠机次数就超过了50多次。

日本还没缓过神来,中国这边又变招了!

前来巡航的中国战斗机,从战斗机,变成了轰6和运8、运9!

日本真是日了狗了,这些轰炸机和运输机随便飞飞就是七八个小时。

F15J要算上来回路程,顶多也就能伴飞一两个小时。

那就意味着,需要一架F15J还没返回,另外一架就赶来接班!

结果,F15J本来就不富裕的机体寿命,开始雪上加霜。

到了2018年,日本已经实在扛不住了,这从中日统计的战机出动口径差异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一年,中国军机东海巡航是1088次,而日本宣布的中国军机巡航是多少次呢?

462次。

也就是说,其中一半的巡航,日本空自装死了,压根不起飞拦截了!

你以为事情就这么完了?不,还没有。

中国又拿出了一种大杀器:无人机!

翼龙2无人机的巡航时间是20个小时,能够轻松在日本防空识别区内待15个小时以上。

这样一来,日本空自就头疼了。

不起飞吧?

这就相当于默认自己的防空识别区是形同虚设的了。

起飞吧?

为了拦截这一架飞机,要起飞七八架接力伴飞,消耗本来就不多的剩余寿命,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万万没想到,就这样的翼龙2,中国还是不满意,又搞出来一款双尾蝎!

双尾蝎是啥,是原本给顺丰拉货的货机啊!

一飞就是36个小时,绕飞日本岛一圈都够了!

日本此刻都快哭了,大圣,收了神通吧!我认栽!

2021年,日本共同社发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声称将减少航空自卫队为应对“中国战机进行正常巡航任务”的紧急升空次数。

不打算每次都“陪飞”,只有在“入侵日本领空可能性更高的情况”的时候,才紧急起飞伴飞。

客人来了,你都不招呼,那这还是不是你家?

就这样,日本的防空识别区被中国搞成了筛子,名存实亡了。

现在日本空自已经彻底躺平了,爱咋滴咋地吧。

第二次,钓鱼岛。

大家都知道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但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钓鱼岛其实都是被日本实控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利用《旧金山和约》中的模糊条款,将钓鱼岛以及周边海域纳入其管理范围。

70年代,美国将钓鱼岛“施政权” “归还”日本。

这一行为,引发了中国海内外的保钓浪潮。

1990年,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建立灯塔。

虽然号称是个人组织的社团,但此举明显是想通过建立设施将钓鱼岛日本化,这个行为激起了国人愤慨。

但问题在于,当时中国海军军力弱小,难以对钓鱼岛进行实控。

在此情况下,香港的民间保钓人士陈毓祥,于1996年的9月22日带领17位仁人志士,搭乘四艘船从香港出发前往钓鱼岛。

但遭遇日本舰艇的夹击、碰撞和拦截,陈毓祥跳下大海,想人力游上钓鱼岛,但最终不幸溺水遇难。

虽然陈毓祥的牺牲鼓舞了很多保钓人士,但也说明,这个世界还是拳头大的说了算。

这种情况,一直到201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变。

2010年9月7日,中国渔民詹其雄带领着14名渔民驾驶着“闽晋渔5179号”渔船,在钓鱼岛海域遭到日本海保船的拦截。

詹其雄驾驶渔船,重重撞到了“与那国”号海保船的船尾,然后詹其雄就被日本海保调集重兵给抓了。

事后虽然日本迫于中方压力释放了詹其雄,但后续仍然搞起了购岛闹剧,这也给了中国升级反应的理由。

2012年9月10日中国发布《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随后中国海监首次在钓鱼岛海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正式突入了钓鱼岛12海里线。

但是,突入,并不代表实控。

海军实力的提升,也无法改变中国公务巡逻船不足的窘况。

2013年之前,我国装备的千吨级以上巡逻船,也仅仅只有20艘左右,而且分辖海监、海事、海警、渔政、海关、环境等多个部门,很难做出统一反应。

于是,一方面,2013年7月22日,中国海警局正式成立。

在架构上结束了之前“五龙治海”、各自为政的局面,为统一协调指挥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海警船也开始迅速加强力量。

比如,海警接收了从海军“转业”的各类舰艇,像053H2G型导弹护卫舰、210型4000吨级远洋破冰船、9000马力远洋拖船、918型专用布雷舰、037IS型猎潜艇、922II型潜艇打捞救生船,甚至还在2021年接收了集体从海军“转业”的22艘056型护卫舰。

这些船,虽然拆除了导弹,但船头主炮可是保留着的。

此外,针对海上摩擦,中国又专门设计了818型海警船、718B型海警船,还有万吨级的海巡09海警船。

开什么玩笑?一艘海警船要上万吨?这谁能撞得过嘛!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中国海警拥有约382艘舰船,总吨位超过20万吨,超过日本、越南、菲律宾三国海警吨位之和。

不得不说,有了船,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中国对钓鱼岛的巡航,从过去偶尔为之去宣示一下主权,发展为“例行巡航”。

2015年,中国巡航钓鱼岛的次数正式突破了百次。

到了2021年,中国海警船全年一共有332天进入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

也就是说除了海况差的时候,中国海警船几乎每天都在钓鱼岛海域溜达,连过年期间都不休息。

日本则是哑巴吃黄连,本来是想造成既成事实,但没想到中国人顺杆爬了!

日本人从惊诧,到对抗,现在彻底躺平了,已经完全习惯了。

你看,日本人不是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吗?但天天被中国海警船出入,你管不管?

管,管不过来,撞也撞不过;

不管,那就给国际上造成了一种钓鱼岛并不是日本实控的事实。

这种有效管理和实际控制,其效果远胜于一次性的军事打击。

第三次,海军常态化远海训练与战略巡航。

中国海军力量的增长有目共睹,但是呢,有个问题:

剑如果一直藏在剑鞘里,是不会有威慑力量的。

所以,近年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频繁突破第一岛链,前出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已成常态。

从2013年1月31日,国防部首次披露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

到2025年6月10日,中国海军辽宁舰和山东舰航母编队赴西太平洋等海域开展实战化训练。

中国海军通过远洋训练,全面展示了一支强大的中国舰队。

——范围广。

训练海域从南海扩展至菲律宾海、日本专属经济区等西太纵深水域。

2024年舰艇活动范围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

——类型多。

2025年双航母西太演练中,20艘战舰组成编队(含055型驱逐舰),总排水量约36万吨,创硫磺岛海域80年来最大规模舰队集结。

——水平高。

2025年山东舰在宫古岛海域单日舰载机起降超30架次;辽宁舰此前一周内在东海至西太完成260次起降训练。

同时双航母协同实现“1+1>2”效果:分进合击战术覆盖更广防御纵深,配合火箭军形成“航母+东风”打击体系。

——威慑大。

中国055大驱逐舰在澳大利亚外海进行了实弹射击。

这些常态化、自信的航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威慑,让相关国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和全球利益的意志与能力。

它传递的信息是:

中国的“剑”不仅锋利,而且可以随时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这种基于实力的常态化展示,有时候可能比战争还要有用。

第四次,试射洲际导弹。

在过去,中国试射洲际导弹一般都是藏着掖着。

比如1984年,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却不叫洲际导弹,而叫一个比较中性的名字“运载火箭”。

但是在2024年9月25日的洲际导弹试射中,中国直接亮明了身份,这玩意就是洲际导弹。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世界五常中,为数不多的成功发射案例。

比如2023年11月,美国在加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进行“民兵III”洲际导弹的例行试射。

但导弹发射不久就偏离了轨道,最终只能紧急引爆,这让美国军方颜面尽失。

随后在2024年3月,英国在大西洋进行的“三叉戟II”潜射试射也没能幸免,发射后竟然未能点火,直接沉入海底。

更悲剧的发生在俄罗斯。

2024年9月,俄罗斯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进行“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的首次试射。

但是,导弹却直接在发射架上炸了!现场一片狼藉。

算来算去,也只有中国的东风5B和2023年法国试射的M51.3洲际弹道导弹成功了。

不过就算发过成功,法国的M51.3因为是潜射弹,无论是射程还是携带核弹头数量,都远远不如中国的东风5B。

所以,中国这次试射洲际导弹,清晰地向潜在对手传递了中国拥有“确保摧毁”的核打击能力信息。

这种战略层面的终极威慑力,是任何国家在试图挑战中国核心生存利益前都必须三思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洲际导弹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强大的“立威”,不需要通过战争来证明。

这些成功的实践清晰地表明:

在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大国立威,并非必须诉诸战争。

中国选择成本更低、风险更可控、效果更持久、国际负面效应更小的立威方式,展现的是一个大国的成熟、自信与战略耐心。

康庄大道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朴素愿望,反映了对国家强大的期待和对尊严的珍视。

不过呢?中国发展到如今的实力,已经无需通过战争证明自己。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中国在国际社会已经威望很高了。

不信我们可以看看俄乌战争一周年之际,联合国安理会对乌克兰的问题进行开会讨论时的名场面。

一开始,乌克兰外交部长道德绑架在场所有人,要求起立对乌克兰受难者默哀。

乌外长话音刚落,日本代表立马起身,结果发现美国还没站起来,只好坐了回去。

下一秒美国代表站起身后,日本代表才跟着站起来。

当英美代表站起来后,其他小国左顾右盼,纠结自己的站队,唯有中国代表稳坐如山。

原本巴西代表想站起来,但是看到中国代表没有站起来后,便果断选择坐下。

联合国秘书长呢?夹在中间,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于是采取了一个半起身的动作,似站非站,不愧是圆滑的老手。

默哀结束后呢?

俄罗斯外长的反击来了,他提议,为2014年以来,俄乌所有的遇难者默哀。

不得不说,这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

但这个时候,全场只有俄罗斯外长一个人站了起来,就连联合国秘书长,也是又做了一个半起身的动作。

这个时候,中国代表站起来了。

紧接着,世界各国代表看中国代表起立了,马上站了起来。

最后,哪怕美国代表不情不愿,也站了起来。

这两次默哀,不需要任何言语,也能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什么是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真正的强者,不在于是否敢于挥出第一拳;

而在于能否拥有让对手不敢出拳的力量与智慧,以及以最小代价维护最大国家利益的战略能力。

中国当前的最佳选择,是继续集中精力发展自身,妥善化解矛盾,坚定维护和平发展环境。

同时以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意志,在必要时采取一切非战争手段有效捍卫国家核心利益。

这才是行稳致远、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康庄大道。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