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这儿,一个人同时打两份工,叫“拼命”。
一个人同时打三份工,叫“不要命”。
但在硅谷,一个叫Soham Parekh的印度哥们,同时给16家公司打工,人家管这叫“未来”。
你看,同样是卷,人家卷出了格局,卷出了商业模式。
Soham的官方身份,叫“零工CTO”(Fractional CTO)。他利用自己“前Meta工程师”的光环,为那些嗷嗷待哺的初创公司,提供每周几个小时的技术顾问服务。
他帮你规划技术路线,帮你搭建研发团队,帮你建立工程文化。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一个技术大神,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赋能十六家小公司,简直是“科技普惠,功德无量”。
但每次看到这种故事,我心里总会冒出一个小小的、阴暗的问号:
哥们,你忙得过来吗?
16家公司,就算每家每周只花5个小时,那一周也得80个小时。这已经不是996了,这是007,全年无休,还得算上开会和上厕所的时间。
所以,这里面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有没有一种可能,Soham Parekh接了这16家公司的活儿,然后一扭头,把其中80%的体力活,都外包给了印度班加罗尔的另一个Soham?
这个猜测,是不是有点搞笑?
但你仔细一想,会发现这才是这个故事里,最励志的地方。
1. 你以为他在卖技术,其实他在卖“品牌”
那16家硅谷的初创公司,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请Soham?
是因为他的代码写得比别人好吗?
不一定。
“前Meta工程师”、“硅谷投资人”,这两个标签,就是最硬的“信任状”。
对于一个初创公司的CEO来说,他可以自豪地对投资人说:“我们的技术顾问,Meta出来的。”
Soham卖的,是他的“硅谷光环”,是他能为这些小公司提供的“背书价值”。
至于具体的代码是谁写的,重要吗?
不重要。
2. 你以为他在打工,其实他在做“全球套利”
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全球劳动力套利”模型:
第一步:在高溢价市场,获取订单。
Soham利用自己的身份,在美国这个全球人力成本最高的市场,承接了大量高价值的“技术咨询”项目。
第二步:在全球成本洼地,组织生产。
他将这些项目中,所有重复性的、耗费时间的“体力活”(比如基础代码编写、测试、部署),打包分发给印度本地的、成本极低的工程师团队来完成。
第三步:交付结果,赚取差价。
他自己,只负责最核心的、最高价值的环节——与客户沟通,定义问题,以及最终的交付验收。
这不就是一个精明的“产品经理”和“中间商”,用最低的成本,撬动了最高的利润。
这无疑是对那些迷信“硅谷光环”的初创公司和VC,一次充满黑色幽默的降维打击。
3. 你以为他是“超级个体”,其实他是“微型企业”
所以,Soham Parekh的故事,到底励志在哪?
它的励志之处,不在于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同时打16份工”。
而是告诉我们,在AI和全球化协作的时代,一个“超级个体”,完全可以把自己活成一家“微型企业”。
他卖的不是“时间”,而是“解决方案”: 他向客户承诺的,不是“我每周为你工作10小时”,而是“我帮你解决从0到1的技术问题”。为了交付这个结果,他有权组织任何资源。
他建立的是“系统”,而非“作坊”: 他将自己过去在大厂积累的经验,沉淀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方法论”和“流程”。他用这套系统,去赋能他的远程团队,从而实现了个人能力的“规模化复制”。
他的个人IP,就是最大的“资产”: 16家公司愿意付费,买的不仅仅是技术服务,更是Soham Parekh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信誉”和“人脉网络”。
未来,最值钱的,不再是你“写代码”的能力,而是你“定义问题”和“组织资源”的能力。
你可以不会写所有的代码,但你必须知道,应该让谁,或者让哪个AI,去写哪部分代码。
你,需要从一个“士兵”,进化成一个“将军”。
一个能指挥全球的、由人类和AI组成的混合部队,去打赢一场商业战争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