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催婚与反催婚的斗争,在一代父母与子女之间展开。
一个催子女结婚,另一个则坚决不搞对象。
父母使出浑身解数,子女各种抵抗,好像这就是常态。
然而,这几年,随着70后一代的子女到了传统上应该被催婚得年龄,事情起了变化。
70后一代父母忽然就看开了,选择了集体躺平,理解子女为什么不想结婚了。
开明父母
一名网友表示,自己今年32岁,仍单身,不想结婚的他,看到网上说的催婚大战,每次回家,都准备好了接受狂风暴雨的准备。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想,今年过年,父母只字未提婚姻问题,反而关心自己工作是否顺心、生活是否快乐。
父母说,只要他过的好,其他的也无所谓了。
和急着催孩子结婚的前代不同,70后这一代人,当父母以后好像特别开明,有数据为证。
调查显示,70后父母显著减少了对子女生活的干预,有六成人明确表示孩子是否结婚无所谓,一线城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八成,不单单是孩子躺平,父母也开始无所谓了。
从出生年代的简单原因讲,70后一代确实明显比前代开明。
70后一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正值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开明风气,明显收到那个时候影响,更加倾向于个人自由这种价值观,更加多元主义,强调每个人都过的好,个人有各自的选择,不一定结婚就是好的。
70后一代的个人权利意识也比较强,他们认为子女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尊重子女的意愿比实现自己的期望更为重要。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也正是70后一代更关心个人,于是他们不再将子女的婚姻视为自己的责任延伸,而是把关注点逐渐转移到自身生活。
他们如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出去旅游玩乐,享受退休生活,开启人生“第二春”。
这一代人正是吃尽时代红利的,那些拿着比年轻人辛辛苦苦一个月赚的还要多的退休金,在广场上纵情歌舞的大妈,很多都是这一代。
当然,这种意识的转变只是浅层原因,尊重个人权利不等于不想子女结婚,谁不愿意看到子女阖家幸福,成双成对。
只不过,吃尽时代红利的他们,也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认清了现在年轻人的困难,不再勉强子女了,做不到就做不到吧,大家都难。
经济重压
除了观念转变的表层原因,更深入的原因还要在经济方面去找,毕竟,婚姻的本质其实是经济行为。
可以说,现在的社会,婚姻实际上是一种消费,而且是不低的消费,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的,无钱万事休。
想要结婚,首先就要过一关又一关。
当下,结婚成本水涨船高,从婚房购置、彩礼支出到婚礼操办,每一项都是不菲的开支,沉重的压力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每次办相亲大会,都会发现基本没有男性到场,这些男人是不想吗?
不是!他们是做不到,各种要求他们都达不成,那就干脆不要去自取其辱了。
就算过了这一关又一关,也要掏空家底,掏空家底之后还未必能在女方面前落一个好,所以,经济的选择就是躺平摆烂,不再去想结婚的事情。
不是年轻人不努力,是你越努力你越穷,老板越有钱,婚姻的也是一种性资源的争夺,争夺的本钱就是经济条件。
你通过努力赚了一块钱,老板赚了九块,只会让双方的经济地位更悬殊,更没有结婚的资本,年轻人也就看开了,还不如混日子。
何况,就算真的步入了婚姻,事情就万事大吉了吗?也不是啊!
后面还有更多的等着你呢。
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指出,养大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约五十多万元,年均3万多这还是穷养。要知道,我国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才4.13万元。
一个孩子就要吃掉收入的大部分,面对如此高昂的结婚与育儿成本,如何能让人激起结婚的欲望。
看开就好
对于年轻人不结婚的现象,社会问题专家又发表意见了。
他们说,从社会层面来看,70后父母对子女不婚的认同,将进一步影响人口结构,养老问题等社会问题。
随着不婚不育现象的增加,人口出生率可能持续走低,老龄化问题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本来,年轻人就不想结婚,父母催婚,是一大动力,现在,连父母一代都开始认命了,可想而知,这些结果都是会出现的,他们说的很对。
可惜,对此,年轻人表示并不关心。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在眼下,能对付着过就不错了,哪还能关心社会问题,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呢。
在王符的《潜夫论》,描述了东汉后期的一种现象,叫“丘墟”,即人荒地荒,就是说,老百姓不生孩子,没人种地,这并不是什么土地兼并,而是有地无人。
原因也很简单,老百姓觉得生了孩子未来也和自己一样,不如不生。
自己这一代能处理利索就完了,还管什么后代不后代。
孩子是给未来的投名状,人要相信未来,才会结婚生子,不重建信心,怎么催婚也没有用。
当然了,要重建信心,是一件何其困难的事情。
不过,事情总会有轮回的,经历了一代困难,社会关系重新调整,未来也许还会出现一波结婚生子热潮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