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改革之笔 聚万钧之力

转自:贵州日报

遵义医科大学俯瞰。

广州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南山班”2024暑期研学活动。

遵义医科大学图书馆。

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卓越班开展实验课教学。

刘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全面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遵义医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着眼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卓越人才培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贵州高等教育实践、卫生健康实践贡献遵医力量。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以改革精神凝聚教育之魂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系统塑造价值观引领、文化知识相融通、各学段相衔接、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遵义医科大学地处革命老区贵州遵义,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全面实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显著。完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加强课堂“主阵地”建设,打造长征精神十个一工程、红医文化教育等特色品牌,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伟大抗疫精神相融合,构建以抗疫精神为核心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推进“一个中心、两项工程、三项改革、四大平台、五大计划、十大体系”为支撑的校级育人模式建设,加强“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建设力度,将“三全育人”落实到教学管理各环节。学校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评估中连续5次获得优秀等次,2021年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学校团委被授予“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还是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医青年在2021年贵州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2021年抗击新冠疫情中,积极担当作为,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立足新时代,遵义医科大学将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健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各项教育工作和育人元素,提高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同时,坚持用改革精神,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调动一切育人因素,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立体式育人时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 以改革动能促进科技自强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遵义医科大学作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一诞生就肩负着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双重责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学校的“必答题”,也是“抢答题”。遵义医科大学坚持巩固和发扬基础研究优势,充分利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和国家共享共用平台等资源,致力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中担当作为。2021年,学校获贵州省医学领域首个“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2年,“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利用”研究成果获贵州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果”奖项及该年度贵州省最高科技奖;2024年,学校88项课题获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项目12项、地区基金项目69项,批准直接经费3089万元,立项数和立项类型再获历史性突破。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协同配置,继续用好国家各类共享共用平台,加大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机制。推进科教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科研同教学的结合,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挥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方面特色优势,更好地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与企业共同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

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以改革伟力筑牢育才高地

近年来,遵义医科大学聚焦我省三大战略行动和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改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体系,强化医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着力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培养机制,斩获历史殊荣。2023年,学校作为牵头单位,以“创建医教、校地、家校全科医学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扎根西部医学人才十年实践”为题,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全省唯一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高校,也是贵州省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

创新医学教育,培养卓越人才。遵义医科大学为全力推进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以试点先行的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从2020年起,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支持下,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南山班”,按照“精英化、高水平、国际化”的培养思路,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实施器官系统整合计划,全面构建学生临床思维和提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近两年来,为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学校积极探索由“试验田”逐步向“大田耕作”推进,在“南山班”的基础上,相继开设了口腔医学(卓越班)、药学(卓越班)和临床医学(医学美容卓越班)。这些都是深化高等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尝试。

迈步新征程,学校将以“双一流”大学建设统筹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改革伟力,推动本科教育再创新再突破。从专业培养改革上着力,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标准,分类推进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南山班”综合改革试点为重点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从课程教学改革上着力,深入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先导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从实践教学改革上着力,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保证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国家标准,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做实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从学风建设上着力,实施学风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促使学生主动进教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室;从创新创业上着力,以课程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融合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协同育人上着力,实施校地协同、医教协同、科教协同、国际合作育人,多维度协同育人。

高校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把握好“三重关系”。一是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既要胸怀大局,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坚持试点先行、积极探索,鼓励基层发挥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相得益彰的效果。二是处理好“改”与“稳”的关系,面对教育数字化大趋势,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方向。既要敢于涉险滩、进入“无人区”,又要统筹好改革力度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实现改与稳的良性互动。三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教育综合改革是引领变化和适应革新的集成,既不能零敲碎打、单兵突进,也不能仅限于碎片化的修修补补,要始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整体推进,全面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能力和水平,又要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提升改革实效,以此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格局。

改革风正劲,扬帆谱新篇。遵义医科大学将继续围绕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的逻辑关系,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让改革的方向更明、改革的目标更清、改革的路径更广,执改革之笔,聚万钧之力,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由遵义医科大学提供)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